第一百二十三章 狄夷兵犯中原-《宋朝恶少爷》
第(2/3)页
只要过关,第一名跟最后一名都有资格去参加省试,而且大家还是在同一起跑线上。
第二场考题,诗、赋题目各一道,也就是说,诗词和赋,各写一篇。
诗的题目是《战论》,赋的题目是《琴赋》。
这个好说,借鉴一下明朝人的诗文,绝对可以。
凡是能流传后世的文章,哪怕算不得经典,也是经得起推敲的,更何况明朝人的作品,还是有些风骨的。
完成第二场,赵宸放下毛笔,倒了一杯茶水,优哉游哉喝了起来。
这时,换了一个衙差过来问道:“赵公子,是不是需要小人帮忙?”
赵宸看了他一眼,却什么都不说。
这厮不会是收了谁的好处,故意使坏吧?
考场内禁止喧哗,如果他是故意引老子说话,被取消了成绩,那不是冤死。这种傻事坚决不做,绝对不能让人抓住把柄。
那人见赵宸不理他,也失望的离开了。
又过了一会,第三场的题目按时放了下来。
第三场也是两道题,一道史论,一道时务策。
如果说经义三道题决定能不能过发解试,那最后的时务策就关系着最终的排名。
子史题是对历史典故的考问,这些典故人所共知,想从中判断一个考生学问高低,很难。
这也使时务策成为群生逐鹿的重点。
时务策,看的是考生对天下大事的见解,对考察其能力大小有极强的参考性。
今天子史论的题目是: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,请于私第见客论。说的是唐朝名人裴度招揽人才的典故。
选贤任能嘛,这论题并不复杂。
至于时务策,则让赵宸稍微惊讶了一下。
狄夷兵犯中原!
直接拿蒙古人犯境的事情为题,这时务策也太识时务了吧?
向一群一心只读圣贤书,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考生问退敌之策,好像是问错人了吧?
不过似乎也没错,毕竟高手在民间。
赵宸面对这样一道本来有无限发挥空间的题目,却也犯了难。
第(2/3)页